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叁周年之际,回顾黄大年老师的人生历程,研究黄大年老师的立身之道,发展并推进黄大年老师未竟的科技事业,思考他的所思、所想、所为,梳理总结归纳提炼他修身处事哲学,我深刻地认识到,总书记将黄大年精神概括强调为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”,这极具深意。首先,黄大年老师心中有“我”。人有别于其他生物,端在于人是观念性的存在,不仅如此,正是人对于“自我”的观念,使其成为区别于他人的具体的人,人与“我”的巧妙结合成就了其主体性与唯一性。有“我”是个性的张扬、价值的彰显,绝不等同于自私。其次,黄大年老师心中的“我”乃为“大我”。这个“大我”是相对于“小我”“本我”而言的,“大我”并非无“我”,但一定是屏蔽“小我”、跨越“本我”,才能达至的状态。总书记并未要求我们像他一样“我将无我”,那么从心中有“我”这个层面上来理解黄大年老师,“黄大年精神”真的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一、小我、本我、大我之辨
每个人都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动力,无论心有“小我”、还是“本我”、抑或是“大我”的人,概莫能外。人本性利己乃为客观事实,考虑自己的利益并不减损人的道德站位,任何制度都不能要求人不考虑自己,“应当并且能够”是设定法定义务的基点。
马克思认为,“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”。人在定义自己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是围绕自身而成立的一些社会关系。这意味着,人与谁建立了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他是谁,与此适成对照的是,人是谁也决定了他能与谁建立社会关系。人与动物都是有机体,但与动物不同,除了前面提到的每个人都有“我”的观念,人还有其社会属性,能够在社会关系的维度加以定义和塑造。生活中,我们在介绍自己时,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在社会关系的维度让他人形成对自己的认知,所以“我是谁”的问题往往就会转化成“我是谁的谁”的简要介绍。另一方面,人不仅要形成自我认知,还要追求生命意义,我们不仅是自己设想的人,还是自己志愿成为的人,而对意义的追寻也要在社会关系的层面来达至。人对其社会属性的态度及基于此的实践,构成了区分“小我”“本我”“大我”的基本判准。人的灵魂是否高贵,道德是否高尚,主要取决于我们对修身处世方式的选择。
做人的最低层次是“小我”。“小我”的心中眼里只有自己,没有他人,特别是没有与自己平等的他人。这种人以自我为绝对的中心,他人只是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,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,可以不顾他人的主观感受,突破底线,不择手段,特别是不惜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达成自己的当期目的。“小我”不仅是对这种做人方式的道德评价,也是对这种做人方式的功利评估,更是这种做人方式的必然结果。如果人总是不顾他人的感受追求自我利益,损人而肥己,以挤压他人成就自己,就会陷入一个人对所有人的厮杀之中。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做人,虽然可以得一时之利,但终将被众人挤压成现实中的“小我”。
做人的中间层次是“本我”。“本我”具有界限意识,坚守“成为一个人,并尊重他人为人”的戒律,恪守正义的基本要求——得其应得。该得到的,就坦然接受,不该得到的,也不钻营觊觎。自己要有尊严,同时也尊重别人的尊严,时时观照“本分之我”。“本我”并非无私,其与“小我”之别在于,如何对待他人。现代社会尊重每一个人独立性,自己做人,也要给他人留有空间。在人的社会属性意义上讲,“本我”就是一个尊重他人的人。今天的国家和我们都摆脱了物质上的匮乏,不再需要全力应对生存问题,亦不必为了活命而野蛮争斗。当由生存状态跃升到生活状态,生活的意义就成为了人生的主要追求,人获得成就的场域更加开阔,多数人可以有很好的界限意识,达到“本我”的境界。人生的选择宽阔无界,在意义的世界里,没有、也不要指望成为通吃的赢家,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之处。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,你抚琴,我弹瑟,琴瑟相合才能奏出世界上最美的声音。
做人的至高层次就是“大我”。总书记说黄大年老师“心有大我”,那么什么是“大我”?怎么样才能跨越“本我”铸就“大我”?黄大年老师的观念里不是没有“我”,他也不是不想出人头地,甚至可能比普通人更想实现具有自身烙印的成就。但他心中的“名利”和他的“名利观”以及他追求“名利”的方式,却与众不同。“只要祖国需要,我必全力以赴”“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”“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,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,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,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,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,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。”黄大年老师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,表征着他在面临人生选择、想“我”之时,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作为社会个体的利弊得失,而是把自己的个性旨趣、人生价值搭载于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上。在这个层次上,思考如何成就自己,才能突破界限,跨越“本我”,铸就“大我”。
二、弃小我、超本我、成大我,榜样在引领
黄大年老师是回归祖国的“赤子”,他的成长经历,成才之路,报效之情,对处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我校师生来说,无疑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。他在多种重要场合,以低调、务实和充满智慧的行事风格,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时刻想学生的事、想同事的事、想学校的事、想民族的事、想国家的事,唯独缺少时间关心自己的身体。黄大年老师高远的思想境界,让他时刻胸怀祖国,甘于为国奉献,并乐在其中,终至“大我”之境。
在吉林大学的办学历史上,这种弃小我,超本我,成大我的生动事例,还有很多。校史记载,朱光亚先生,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,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,获物理学博士学位;1950年春回国,历任北京大学、东北人民大学(现吉林大学)副教授、教授,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、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,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、主任,1991年5月当选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,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。1950年的朱光亚,是个年仅26岁的青年科学家,共和国的召唤,让他激情难抑,他拒绝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,毅然回国。回国前夕,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一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。信中写道:“同学们,听吧!祖国在向我们召唤,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,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!”“回去吧!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。”“我们还犹豫什么?彷徨什么?我们该马上回去了。”这封信就发表在纽约《留美学生通讯》第叁卷第八期上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读着这样一封激情澎湃的信,我们似乎依然能听到一个年轻科学家怦怦跳动的心音,感受到他火一样的爱国激情,感受到新中国的诞生当时在海外莘莘学子中间产生的巨大反响,感受到朱光亚及其他青年科学家们“漫卷诗书喜欲狂”的自豪和喜悦。他们的人生选择与学术追求永远是我们年轻人的学习榜样。
在我们国家更不乏高境界、大格局的“大我”。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成功挽救了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,81岁被授予拉斯克奖时,她的答谢词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,“荣誉不是我个人的,还有我的团队,还有全国的同志们……”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艰辛的科研历程中互相扶持互相成就,积小流而成江海,集众志以兴大业,为了共同的目标,突破“本我”,锻就一个又一个“大我”。大家熟知的老一辈科学家袁隆平、黄旭华、孙家栋等等,也都如黄大年老师一样心系国家、站位高远,心怀开阔,德音孔昭,摒弃“小我”,超越“本我”,在追求“大我”的道路上实现了国家与个人的相互成就。“大我”想的是如何为国家和人民服务,通过服务国家和人民,最大限度地与更多的仁人志士建立起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关系,将自己升华为更好的自我。
叁、铸就大我乃我辈之责也为我辈之幸
青年人的人生选择,道阻且长!我们要尊重每位师生的人生选择,希望、并不苛求大家都能“心有大我”。但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,却要认真思考如何成就自我。“小我”之路必然越走越窄、越走越暗;“本我”可能尽享蓝天白云、鲜花绿地,但也只能是波澜不惊的终老一生;只有确立了“大我”格局,把自己置于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的大平台,无限接近、领悟、享受人生价值的至高之境,方可不负此生。愿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好黄大年精神,对标先进,自我反思,自我提升,共同“屏蔽小我,跨越本我 铸就大我”,共同“呼啸着”把生命融入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。
今天,我们躬逢盛世,生活空间无限开阔,更有资格、更有条件怀着开阔的心,迎接更美好的未来。首先,要做好自己选择的工作,每个人都有对自我选择承担责任的道德义务。既然选择了,请风雨兼程、全力以赴、砥砺前行;其次,要不断地发现、拓展生活的意义。任何现象的发生必有其因,任何行为的实施概有其果,你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不会留下空白。要在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中,拥抱生活,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,赋予行为以意义,让自己的生活保持常新常鲜;第叁,要学会享受奉献带来的幸福,不必过度纠结小得小失,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,以吉大人“人比山高,脚比路长”的豪情,在一次次的人生跨越中,不断突破“本我”,充盈自我,迎接更壮美的“大我”人生。